基本理念

科學源起於人類對生活周圍的好奇或需要。人類觀察研究自然界各種現象與變化,巧妙地運用科學來解決問題、適應環境及改善生活,科學在文明演進過程中持續累積,而成為文化重要內涵。生活在現代,我們的周遭充斥著不斷創新的科技產品、紛至沓來的各項資訊、以及因資源開發而衍生出的環境生態問題。因此我們的國民更需要具備科學素養,能了解科學的貢獻與限制、能善用科學知識與方法、能以理性積極的態度與創新的思維,面對日常生活中各種與科學有關的問題,能做出評論、判斷及行動。同時,我們也需要培養未來的科學人才,為人類文明與社會經濟發展奠下堅實的基礎。

科學學習的方法,應當從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起點,引導其從既有經驗出發,進行主動探索、實驗操作與多元學習,使學生能具備科學核心知識、探究實作與科學論證溝通能力。各學習階段應重視並貫徹「探究與實作」的精神與方法,提供學生統整的學習經驗,並強調跨領域/科目間的整合,以綜合理解運用自然科學領域七項跨科概念(物質與能量、構造與功能、系統與尺度、改變與穩定、交互作用、科學與生活、資源與永續性),為強化上述目標,特於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增列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,佔自然科學領域部定必修學分數三分之一。

科學學習的內容必須考量當今科學知識快速成長,以及科學、科技與其他領域/科目相互滲透融合等事實。在課程教材的組織與選擇要重視縱向的連貫與橫向的統整。根據各學習階段學生的特質,選擇核心概念,再透過跨科概念與社會性科學議題,讓學生經由探究、專題製作等多元途徑獲得深度的學習,以培養科學素養。所以一個有科學素養的公民,應具備科學的核心概念、探究能力及科學態度,並且能初步了解科學本質。

因此,在學習自然科學的過程中,學生應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,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,以符合「自發」的理念。在參與探究與實作的過程中,學生應積極與他人及環境互動,並能廣泛的運用各種工具達到有效的溝通,以符合「互動」的理念。透過對科學本質的了解,學生應學習欣賞大自然之美,善用並珍惜自然資源,以符合「共好」的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