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重點

基於培養科學素養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,本領域學習重點內涵如下:一、提供學生探究學習、問題解決的機會,並養成相關知能的科學探究能力;二、協助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產生方式,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究習慣的科學的態度與本質;三、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核心概念。藉由此三大內涵的實踐,培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全人發展目標中的自然科學素養。

本領域課程中「學習表現」與「學習內容」兩者關係至為密切、互為表裡。前者為預期各學習階段學生面對科學相關問題時,展現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態度之學習表現。後者則展現本階段學生,認識當前人類對自然界探索所累積的系統性科學知識,也是作為探究解決問題過程中必要的起點基礎。自然科學課程應引導學生經由探究、閱讀及實作等多元方式,習得科學探究能力、養成科學態度,以獲得對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應用能力。

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重點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性,進行十二年縱向連貫的規劃,詳見表一「各學習階段學生的自然科學學習特性」。學習表現包括科學認知、探究能力及科學的態度與本質,詳見表二「學習表現架構表」。學習內容涵蓋三個主要課題,包括「自然界的組成與特性」、「自然界的現象、規律及作用」及「自然界的永續發展」,詳見表三「學習內容架構表」。

另外,「自然科學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」(詳見附錄一)乃為使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能夠相互呼應,且透過學習重點落實本領域核心素養,並引導跨領域/跨科目的課程設計,增進課程發展的嚴謹度。而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」(詳見附錄二)乃為豐富本領域的學習,促進核心素養的涵育,使各項議題可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重點適當結合。

各學習階段學生的自然科學學習特性(認知能力描述)

第二學習階段(國小三、四年級)

本階段課程主要目標在於引發興趣,故著重觀察與親身體驗。學生能透過想像力與好奇心探索科學問題,並能初步根據問題特性,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與器材,以進行自然科學實驗。學生能測量與計算自然科學數據,並利用較簡單的方式描述其發現或成果。


第三學習階段(國小五、六年級)

本階段課程除透過具體操作經驗外,應漸次提供運用思考能力的機會,亦應延續具體操作,提供學生閱讀科普文章之機會。學生能依據觀察、閱讀、思考所得的資訊或數據,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解釋資料,並能依據科學資料,簡單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,進而理解科學事實會有其相對應的證據或解釋方式。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、文字、影像、繪圖、模型、實物與科學名詞等,表達其發現或成果。


第四學習階段(國中)

本階段課程由具體操作切入後,引進抽象思考連結具體操作。學生能提出問題、形成假說、設計簡易實驗、蒐集資料、繪製圖表、提出證據與結論等科學探究與運算等科學基本能力。學生學習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找出問題,並善用生活週遭的物品、器材儀器、科技設備及資源,合作規劃可行步驟並進行自然科學探究活動,以培養分析、評估與規劃、回應多元觀點之基本能力。能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科技設備與資源,並分辨資訊之可靠程度及合法應用,以獲得有助於探究和問題解決的資訊。


第五學習階段(高中必修)

本階段課程可較大幅放入微觀、運算與理論推導的層次,並建立科學模型的系統性思考方式。學生學習從日常生活經驗、科學報導或實作中找出問題,根據問題特性、設備資源、期望之成果等因素,運用簡單的科學模型、理論與儀器等,進行自然科學探究活動,進而發表探究的成果與提出合宜的問題解決方案。並能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描述自然科學活動的主要特徵、方法、發現、價值和限制,進而透過討論理解同儕的探究過程和結果,且提出合乎邏輯的解釋或意見。


第五學習階段(高中加深加廣選修)

本階段課程可較大幅放入微觀、抽象思考、基本運算與理論推導的層次,並建立科學模型與理論的系統性思考方式。學生能從一系列的觀察、實驗中取得自然科學數據,並依據科學理論及方法進行比較與判斷資料,進而以批判的論點來檢核資料的可信性,並提出創新與前瞻的思維來解決問題。學生能運用較為複雜的科學模型、理論與儀器等,獨立規劃完整的實作探究活動,進而根據實驗結果,反思實驗過程的優、缺點,以修正實驗模型或創新突破。